当前位置: 首页> 海口要闻> 正文

2019考研时政有哪些

  随着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的落幕,数百万考生在挥洒汗水之后,终于可以暂歇片刻。回顾这场被誉为“人生第二次高考”的激烈角逐,除了英语、数学、专业课等传统科目的考验外,“思想政治理论”科目,特别是其紧跟时代脉搏的时政考查部分,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今年的考研时政内容不仅是对考生知识储备的检验,更如同一面棱镜,清晰折射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流脉络与核心议题,为观察过去一年国家发展轨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总体来看,2019年考研时政的命题范围广泛而深入,紧扣2018年全年乃至2019年初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部署以及思想理论的最新发展。其核心主题鲜明地围绕着“新时代”这一宏大背景展开,全面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刻内涵与延续性。无论是选择题的题干设置,还是材料分析题的素材选取,都强烈地传递出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战略重点和价值导向。

  在政治与法治建设领域,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与总结无疑是重中之重。试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1978年那一场伟大觉醒的历史意义,思考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所带来的宝贵经验、理论创新、实践成果和深远影响。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宪法修改这一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载入国家根本法,确立了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举措,自然成为考查考生对国家法治建设认知的关键点。此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一系列旨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机构改革措施,也都在试题中有所体现,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步伐。

  经济与社会发展层面,试题聚焦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等重大议题设置了问题。特别是庆祝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凸显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与担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融入全球、贡献世界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民生领域,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推进),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所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构成了试题的社会底色,引导考生关注发展成果如何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思想文化与科技领域,试题强调了文化自信和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纪念活动,引导考生回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头,理解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同时,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如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北斗”导航系统迈向全球服务、“鲲龙”AG600水陆两栖飞机首飞成功等,展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硕成果,激发了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热情。这些内容不仅考查了知识本身,更传递了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方面,试题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与主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贯穿始终,“一带一路”倡议五年多来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和持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重要考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等重大挑战,试题引导考生思考中国如何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主办的多场重要主场外交活动,如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也彰显了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综观2019年考研时政的考查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主线: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试题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注重考查考生对事件背后深层逻辑、政策导向和理论依据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它要求考生不仅“知其事”,更要“晓其理”,能够将分散的时政热点与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对于未来的考生而言,2019年的考研时政命题趋势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死记硬背难以应对日益灵活、深入的考查方式。关注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如中央全会、全国两会)、重要政策文件、领导人重要讲话,持续跟踪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展演变,并尝试运用所学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才是备考“思想政治理论”时政部分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一场考试的准备,更是一次深刻理解国情、把握时代脉搏的思想洗礼。随着新一年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2020年的考研时政必将呈现新的热点与焦点,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始终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时代的发展潮流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