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里,银杏叶正泛着金黄。与这宁静景色相映的,是校园内日益浓厚的就业氛围。一年一度的秋季招聘旺季已然来临,各大企业纷纷走进这座素有“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最高学府”之称的校园,寻觅心仪的人才。
走进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信息栏上密密麻麻地张贴着各场招聘会的预告,工作人员忙碌地接听咨询电话,处理着络绎不绝的毕业生问询。据了解,自九月以来,已有超过三百家用人单位陆续进驻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了专场招聘会、组团招聘会及大型双选会等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提供的岗位覆盖了教育、文化、金融、互联网、公共管理等众多领域,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各族学子提供了丰富多元的选择。
仔细观察前来招聘的企业名单,可以发现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一批与学校学科特色高度契合的文化、教育、出版类单位表现活跃。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民族出版社、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文化机构年年都来,他们对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一种及以上少数民族语言的毕业生求贤若渴。多位来自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同学,凭借其出色的双语甚至多语能力,在应聘过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获得了面试官的青睐。一位来自民族出版社的招聘负责人表示:“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不仅专业基础扎实,更对不同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这正是我们单位急需的宝贵品质。”
与此同时,各类优质企事业单位也构成了招聘方阵的中坚力量。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国企,字节跳动、百度、小米等头部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等高端制造业巨头均在其列。他们看中的是民大学子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一位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谈到:“我们发现民大的学生思维活跃,沟通表达能力强,特别是在涉及产品本地化、市场下沉策略等方面,能够提供我们意想不到的视角和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招聘市场中,对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需求尤为迫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许多“走出去”的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如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都加大了对熟悉沿线国家社会文化、特别是精通相关语言人才的招募力度。中央民族大学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积淀和人才培养,使其毕业生成为这些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一位来自国际工程公司的招聘代表直言:“我们需要的是既能胜任专业技术工作,又能理解并尊重项目所在国文化习俗的复合型人才。民大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包容性,是我们非常看重的素质。”
面对纷至沓来的就业机会,民大学子们表现出了理性的择业观。法学院一位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表示,自己已经参加了多场招聘会,投递了几份简历,目标主要集中在与专业对口的司法机关和知名律所。“学校提供的平台很好,机会很多,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盲目跟风。”她这样说道。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助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中央民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也推出了一系列精准服务措施。除了常规的招聘信息推送、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辅导外,今年还特别强化了“一生一策”的个性化指导,针对家庭困难、就业意向迷茫等不同学生群体提供差异化帮扶。同时,学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主动邀请重点单位来校招聘,并与多地人社部门合作,引入地方优质企业资源,为毕业生拓展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老师介绍,学校还注重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全过程,鼓励毕业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引导他们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我们有很多毕业生选择回到家乡,或者前往边疆地区,在基础教育、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岗位上发光发热,这体现了民大学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夜幕降临,校园渐渐安静下来,但许多教学楼的教室里依然灯火通明。有的学生在为下一场招聘面试做最后的准备,有的则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对于中央民族大学的数千名应届毕业生而言,这个秋天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来自四海,学于民大,走向八方。这些承载着各自民族期望与个人梦想的青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通过一场场招聘会,与社会进行着第一次深度接触,并试图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开启一段崭新的航程。而中央民族大学,这座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己任的高等学府,将继续作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见证并助推一代代学子从这里扬帆起航,奔赴星辰大海。
本文由作者笔名:海口新闻网 于 2025-09-29 16:29:4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aikou.me/wen/1169.html
上一篇
中戏有哪些研究生专业
下一篇
庄毅有哪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