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校园里已是一片生机。图书馆的灯光渐次亮起,晨读的学生在虹远小径上留下匆匆脚步。在这所素以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著称的高等学府里,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些在各自领域深耕不辍、以智慧和人格魅力点亮学子心灵的教师们。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王健教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行走的国际贸易百科全书”。清晨七点半,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宁远楼教室,他的课堂早已座无虚席。王教授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三十余年的外贸实务经验融入理论讲解。他擅长用生动的案例把复杂的贸易术语变得通俗易懂,从信用证操作到跨境电商最新动态,信手拈来。课间,总能看到学生围着他追问,而他总会掏出那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仔细记下每个问题。“王老师的课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课堂与真实的商业世界。”国际贸易专业大三学生陈琳如是说。
在诚信楼的法学院教室,李卫刚教授的宪法学课堂常常传出笑声。这位曾在海外访学多年的学者,总能用幽默的比喻化解法律条文的枯燥。他将宪法比作“社会的操作系统”,将权利保障机制比作“人体的免疫系统”,抽象的法学理论在他口中变得鲜活可感。更让学生感动的是,他的手机永远为学生保持畅通,无论是深夜的法律咨询,还是人生困惑,他都会耐心倾听。“李老师让我们明白,法律不仅是条文,更是守护公平正义的艺术。”法学院研究生张桐感慨道。
外语学院的赵欣教授,以其独特的“沉浸式”教学法著称。她的课堂常常变身为国际谈判现场、跨国企业会议室,甚至是海外文化沙龙。为了让学生掌握地道的表达,她自创了“情景链”教学法,将语言学习融入连贯的商务场景。深夜的外语实验室,经常能看到她陪着学生一遍遍纠正发音。毕业生王帆至今难忘:“赵老师教的不仅是语言,更是跨文化沟通的智慧。这些技巧让我在外企工作中游刃有余。”
金融系的年轻教授刘曦,虽然年仅三十五岁,却已是学生们口中的“量化金融引路人”。他将前沿的金融科技知识融入教学,Python金融编程、区块链应用这些新兴内容,在他的讲解下变得触手可及。他的办公室总是开放到深夜,电脑屏幕上同时显示着学术论文和学生作业。“刘老师就像一位科技侦探,带领我们在数字金融的世界里探秘。”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李晓道出许多同学的心声。
统计学院的张志勇教授,以其独特的“数据思维”培养方法赢得学生敬爱。他坚持“用数据说话”,却从不让学生淹没在数字的海洋里。他开发的“统计直觉训练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让冷冰冰的数字讲述生动的商业故事。“张老师让我们明白,统计不是繁琐的计算,而是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学生周敏说。
这些教师中,有的在学术领域著作等身,有的拥有丰富的业界经验,有的荣获国家级教学奖项,但他们最珍视的身份,始终是“老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品格的塑造;既深耕传统理论,又紧盯学科前沿;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
在对外经贸大学的校园里,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总是最早到教室的会计学教授,随身带着学生论文随时批注的国际法专家,自费购买最新原版教材送给学生的营销学老师……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师者”的深层含义。
夕阳西下,教学楼里的灯光次第亮起。在诚信楼的走廊,一位老教授还在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在科研楼的办公室,几位青年教师正在讨论明天的课堂设计;在图书馆的研讨室,师生围坐一圈热烈讨论。这些平凡的画面,日复一日地在校园里上演,见证着知识的传承,也见证着心灵的相遇。
正如一位毕业生在回忆文章中所写:“在贸大,我们遇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影响一生的师者风范。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不仅照亮我们的求学之路,更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在这所致力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学府里,这些优秀的教师们正在用智慧与爱心,编织着学子们的梦想,也塑造着中国经贸事业的未来。
本文由作者笔名:海口新闻网 于 2025-09-30 10:24:2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aikou.me/wen/1187.html
上一篇
英语专八需要哪些书
下一篇
国学方面可以考哪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