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口要闻> 正文

海口市发布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打造海洋生态经济新标杆

  

  近日,海口市生态环境局与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印发《海口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5年)》,标志着这座滨海城市正式将“蓝色碳汇”纳入长期发展战略。这一政策不仅为地方经济转型提供了新路径,更在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展现了中国的区域实践智慧。

  蓝碳经济:海洋的绿色账本

  所谓蓝碳,是指通过海洋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盐沼、海草床)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海口市将蓝碳经济定义为“以生态修复提升碳汇能力,再将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新型模式”。简单来说,就像把海洋变成一台巨型“空气净化器”,既能改善环境,又能通过碳交易等机制赚钱。据测算,海口自2020年实施的生态修复项目已新增红树林4590亩,修复4800亩,其碳汇增量位居海南全省首位——相当于为地球新增了数百万棵“水下森林”。

  十年行动方案的三大支柱

  《方案》围绕“保护-增值-转化”的逻辑链,设计了20项具体任务。在生态基底构建方面,提出扩大红树林修复规模至万亩级,并试点海草床恢复工程。这些举措如同为海洋生态系统“充值”,确保碳汇能力的持续输出。产业融合层面则明确推动渔业碳汇养殖、滨海旅游低碳化改造,例如推广“藻-贝-鱼”立体养殖,既能产出海产品,又能固定二氧化碳,实现“一亩海打两份工”。最引人注目的是市场化机制创新,2022年海口已完成海南首笔蓝碳交易(3000吨碳汇/30万元),未来将建立区域性蓝碳交易平台,让企业能像买卖股票一样交易碳汇权益。

  2035目标:从生态到经济的闭环

  到2035年,海口计划实现蓝碳经济体系“三级跳”:基础层是建立完整的碳汇监测网络,好比给海洋装上“智能电表”,精确计量每片红树林的吸碳量;中间层形成5-8个蓝碳产业链集群,预计带动海洋产业附加值提升20%以上;顶层则构建跨境碳服务枢纽,目标成为面向东盟的蓝碳技术输出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采用“弹性时间表”,前五年侧重技术标准制定与试点示范,后十年重点推进规模化应用,这种“小步快跑”的策略降低了企业的参与风险。

  企业参与的四条现实路径

  对于投资者而言,方案隐含多重机遇。环保科技公司可切入碳汇监测装备赛道,当前海口红树林碳汇量的精确测算仍依赖进口设备;养殖企业可通过技术改造获得碳汇认证,按现行价格每吨碳汇约值100元,万亩红树林年碳汇收益可达千万元级;金融机构则可开发蓝碳质押贷款等产品,参考福建等地经验,碳汇权质押融资额度可达评估值的40%;至于传统制造业,方案鼓励用碳汇抵消部分排放指标,这对面临减排压力的石化、航空等企业无疑是政策缓冲带。

  全球视野下的海口样本

  相比迪拜的蓝氢战略、挪威的深海碳封存,海口的特色在于“轻资产”模式——不依赖昂贵的技术设备,而是通过生态系统自然力实现碳中和。这种路径更适合发展中国家沿海城市复制。但专家也指出潜在挑战:红树林生长周期长达20年,而碳交易市场波动频繁,需要建立长期价格稳定机制。对此方案提出“碳汇保险”试点,由政府与险企共担自然风险,这种制度设计在国内尚属首创。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这份行动方案的价值不仅在于量化目标,更在于构建了“生态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通路。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计算“蓝色GDP”,海口这场历时十年的实验,或许将重新定义人与海洋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