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口要闻> 正文

琼山名臣唐胄故里焕新颜 五百年《琼台志》孤本首展遇知音

  仲夏的琼山区攀丹村,养优书院修复工程现场飘散着新刨木料的清香,几名少年正伏案临摹玻璃展柜内的《琼台志》嘉靖刻本残页。这部由明代名臣唐胄编撰的海南首部完备方志,近日以数字全卷形式亮相故居展厅,泛黄纸页间清晰记载着这位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四岁丧父、奉母苦读的成长印记。书院廊柱上新刻的“耿介孝友”四字,恰是《明史》对其“岭南人士之冠”评价的精髓凝练。

1.png

  漫步青石板铺就的唐氏宗祠庭院,南京博物院特展的麻布官袍静卧恒温展柜,二十一处密布补丁无声诉说着嘉靖年间这位户部左侍郎的清廉本色。彼时安南政局动荡,朝中主战声浪高涨,唐胄却以《谏讨安南疏》力陈七不可,直言“劳师远征非治国良策”,终使嘉靖帝收回成命。展厅中央的全息沙盘再现其任山东巡抚时的治河壮举:黄河泛滥之际,他跋涉千里重疏故道,引水灌溉三郡荒田,发放耕牛种子鼓励垦殖,灾年竟成丰收奇迹。

  最牵动学界的当属东厢房新展出的万历孤本年谱。泛脆纸页详载嘉靖十七年(1538年)那场震动朝堂的风波——世宗执意追尊生父为“睿宗”配祀明堂,唐胄以“违祖制,乱礼法”死谏,终遭廷杖削籍。丘濬曾孙丘郊在捐赠仪式上动情道:“先祖手札称西洲公‘琼崖风骨第一人’,今见遗墨如晤风骨”。这批文献与故宫博物院借展的《永乐大典》唐胄批校本,共同构成六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唐胄学术思想研讨会”的焦点。

  暮色浸染陶公山麓,省级文保单位唐胄墓园的石像生披上暖黄光晕。守墓人唐振邦轻抚2014年盗洞回填处的水泥补痕:“先祖长眠地屡遭贼窥,幸得族人轮值看守。”如今墓园加装了红外监控,海南省唐震唐胄文化研究会更发起“祠堂夜话”活动,每月邀请学者在修复后的西洲书院讲解《江闽湖岭都台志》中的海疆治理智慧。随着海文高速旅游专线开通,这个暑期攀丹村艾草茶铺的营业额较去年同期翻了两番,五百年清官文脉正化作乡村振兴的新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