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口要闻> 正文

非遗焕新彩 文脉永流传 海口'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6月10日上午,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口主会场活动在骑楼老街中山广场隆重启幕。此次活动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由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主办,海口市群众艺术馆、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现场吸引近万名市民游客参与体验。

1.png

  活动现场,72岁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王阿婆正在演示古老的踞腰织机操作,五彩丝线在她手中穿梭如飞。"小时候跟着母亲学织锦,现在教年轻人,这门手艺不能断。"她身旁的展示架上,黎族龙被、人形纹筒裙等精美织品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不远处,海南椰雕省级传承人吴名驹带着徒弟现场雕刻,椰壳在他刻刀下逐渐变成栩栩如生的椰雕灯罩。"我们创新开发了蓝牙音箱椰雕等30多款文创产品,让老手艺走进现代生活。"他边说边向观众展示嵌有智能芯片的椰雕作品。

  主舞台区,原创非遗剧目《琼崖记忆》正在上演。演员们用琼剧唱腔演绎冼夫人开琼历史,配合全息投影技术再现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盛况,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赢得阵阵掌声。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举着手机全程录像:"没想到能在现场看到这么震撼的非遗表演,比教科书上的文字生动多了。"舞台两侧设置的互动体验区更是热闹非凡,孩子们在家长陪同下尝试制作椰叶蚱蜢、体验黎族藤编,欢声笑语不断。

  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明介绍,今年特别设置了"非遗美食长廊",汇集了海南粉、儋州米烂、黎族三色饭等15种传统技艺制作的地方美食。经营海南粉店20年的林师傅现场展示烫粉绝活:"米粉要现烫才够筋道,卤汁配方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他的摊位前排起长队,不少游客端着一次性碗筷大快朵颐。据统计,仅活动首日非遗美食销售额就突破8万元。

  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区,VR技术让观众"穿越"到五公祠修复现场,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亲身参与古建筑修缮过程。市博物馆推出的"文物医生"体验项目尤其受青少年欢迎,孩子们戴着放大镜,学着专业人员的样子为"受伤"的陶器进行"诊断治疗"。"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孩子们真正理解文物保护的意义。"带队参加活动的海口九中历史教师张雯说。

  活动期间还发布了《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白皮书》,宣布将建立10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常态化教学。市旅文局副局长吴刚表示:"我们正在筹建非遗数字博物馆,未来市民扫码就能观看128项非遗项目的全景展示。"据悉,本次遗产日系列活动将持续至6月18日,后续还将举办非遗大师讲堂、传统技艺比赛等特色活动。